贺 鹏 飞 将 军 与 “瓦 良 格 ”
---“瓦良格”项目团队访谈之四
作者:李忠效
贺鹏飞小档案:贺鹏飞为贺龙元帅之子,祖籍湖南省桑植县。1946年出生。1970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甘肃武都汽车修配厂当工人,后到中国机械进出口公司北京分公司工作,任副科长。1977年,到部队工作,先后任总参装备部综合计划处参谋、副处长,总参装备部副部长、部长。1992年任海军副司令员,分管装备建设工作。1988年被授少将军衔,1994年晋升为海军中将军衔。2001年3月因病去世,终年56岁。
贺鹏飞
1从刘华清手里接过航母的“接力棒”
刘华清任海军司令员时,提出“海军战略”理论,主持研究制定海军20世纪末到21世纪中叶装备发展中长期发展规划。他认为,实现“海军战略”的顶层设计和核心力量,就是航母编队!没有航母作战群,“近海防御”的“海军战略”就难以实现,海洋大国的地位和权益就难以确保,中国在太平洋就难有发言权!
刘华清决定向总部首长做一次汇报:“要让军委总部首长全面了解我们的真实想法。不然等上级规划好了,再放‘马后炮’就难办了!”
1987年3月31日,汇报会在海军机关办公大楼第一会议室进行。受总参首长委派,总参装备部部长贺鹏飞率装备部、作战部等相关部门领导,来到海军听取装备规划问题的汇报。
当时参加会议的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郑明对这次汇报会印象很深,他在怀念刘华清的文章中写道:“他(刘华清)说,‘海军战略’涉及海军建设的顶层设计,发展有两大问题,一是航母,二是核潜艇。他当时讲了句关键的话:‘这两项装备,不仅是为了战,平时也是为了看,看就是威慑!’点出了航母有战略威慑的作用。作为一个老红军,能讲出这种语言,中国不多。”
刘华清的这次汇报,在军方上层、特别是总参谋部和国防科委等领导机关引起了反响和关注。贺鹏飞后来出任海军副司令员,分管装备,他也是个“航母派”,不知是不是受了刘华清的影响。
1995年5月,时任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的黄平涛要去乌克兰,检查从乌克兰引进燃气轮机等项目的合同执行情况。出发的前一天,突然接到通知,到京西宾馆接受任务,时任副总长的曹刚川和海军副司令员贺鹏飞向他传达了刘华清副主席的指示:增加一项任务,到黑海造船厂考察“瓦良格”号航母,看看有没有购买的价值。
黄平涛在黑海造船厂看到的“瓦良格”号航母,已经完成了大约75%的工程量。当时乌方开价是2亿美元。黄平涛临走的时候,乌方有人小声告诉他:如果你们要买,还可以讨价还价,2000万美元都有可能买走。黄平涛回国以后,向贺鹏飞等人做了汇报,但是一直没能向刘华清汇报。1995年10月,刘华清到第七研究院参观院史展,黄平涛陪同。刘华清对黄平涛说:“今后不要再提造航母的事了。”
这显然与高层决策有关。中国错失了一次良机。
但是贺鹏飞一直对“瓦良格”的命运十分关注。他从1987年3月31日代表总部首长听刘华清讲航母,就对航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92年出任海军副司令员以后,正好是乌克兰准备卖“瓦良格”的时候,他又分管装备建设工作,多次派人到乌克兰考察“瓦良格”号航母。尽管上层明确表态:本届政府不考虑这个问题。可贺鹏飞仍然心有不甘。他一直在寻找机会。
2提出让香港老板买航母的新思路
1996年5月8日,贺鹏飞到大连参加两艘舰船的交接仪式。仪式结束后,他对中国船舶总公司副总经里黄平涛和军工部主任胡基政说:听说乌克兰的“瓦良格”要当废铁卖了,你们能不能把“瓦良格”买回来?
黄平涛听了很高兴,痛快地说:好啊!
胡基政马上解释道:前几天,王总请示过曹刚川,曹刚川的意思,船总不能买。
原来,中国船舶总公司船舶贸易公司的孙方处长得到消息,“瓦良格”要当废铁卖了,他向胡基政请示:咱们是不是把它买回来?
胡基政认为这是好事情,就去向船舶总公司的总经理王荣生汇报。王荣生一听,马上表态:咱们把它买下来,海军用不用以后再说。接着王荣生顿了一下,又说:这个事得请示一下曹刚川。
胡基政拿起办公桌上的红色电话机,要通了曹刚川的电话。王荣生在电话里向曹刚川汇报了关于买“瓦良格”的想法。
曹刚川说:你们船总是国企,你们买也是国家买啊!
王荣生放下电话,和站在旁边的胡基政都泄了气。一腔激情化作云烟。
航母是国之重器,搞不搞航母要由国家高层决定。
贺鹏飞听了胡基政的介绍,显得有些失望,接着又说:“哎呀!能不能找一个香港的大老板?他们有的是钱。让他们先买下来,一旦需要的时候,就弄过来。”
黄平涛和胡基政都没有接这个话茬。也没法接。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与“瓦良格”有关的事情,则都是按照贺鹏飞的这个思路办的。
据香港《南华早报》的《中国成功收购航母的“不幸功臣”--徐增平》一文介绍:
徐增平说,1996年4月至1998年2月间,两人(徐增平和贺鹏飞)会面约十多次……
徐增平与贺鹏飞见过面,应该属实,只是他们一共见了几次面,就没人可以证实了。另外徐增平说他1996年4月见到贺鹏飞,这个时间肯定不对。1996年5月8日贺鹏飞才产生“找个有钱的香港大老板”的念头,怎么可能4月份就见过徐增平了?
徐增平是总参二部部长姬胜德帮助贺鹏飞找来的。按说,徐增平不是贺鹏飞要找的“有钱的香港大老板”,但是香港的“大老板”们都知道中央高层对航母问题持否定态度,自然不愿意来趟这道浑水。最后只好找个没钱的小老板将就一下了。
3把邵淳动员上了“瓦良格”的战车
贺鹏飞和徐增平见面多次,都谈了些什么,除了徐增平,很少有人知道。
据说,贺鹏飞对徐增平说过这样的话:“瓦良格”上的四台主机,一台就值2000万美金。
那么,四台主机就是8000万美金。恐怕这是最让徐增平动心的。如果能把“瓦良格”拖回来,光卖主机就可以赚大钱。
1998年3月19日,徐增平在乌克兰“瓦良格”航母拍卖会上以2000万美元中标,并缴纳了200万美元订金,之后便开始在香港、大陆四处融资。当时正处于香港金融危机时期,筹款非常困难。
1998年7月,徐增平找到了华夏证券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邵淳,以“国家行为,民间操作”的名义向邵淳借款2000万人民币。邵淳是个有爱国情怀、航母情结的人,他认为这是个好项目,而且协议严谨、正规,答应帮助徐增平。没想到徐增平拿到2000万人民币之后,于1998年9月又来找邵淳,还要再借6000万人民币。此举引起邵淳的反感。但是由于邵淳太钟情于“瓦良格”航母了,总想把它买回来,就想:如果徐增平真的就缺这6000万,我把钱借给他,他不就办成了么?按照中标协议规定,最后交款日是1998年10月31日。超过期限就要缴纳滞纳金和靠港费了。徐增平很着急。邵淳也是急人所急。
邵淳问徐增平拿什么做抵押,徐增平说他可以出让澳门创律公司的股权。邵淳觉得要想继续支持他买航母,只能这么办了。可邵淳对徐增平不放心,要求看他所说的“国家行为,民间操作”的“红头文件”。徐增平说:需要请示。转天又说:文件属于国家机密,不能出示。首长出面谈行不行?邵淳说行。
1998年10月21日,邵淳见到了海军副司令员贺鹏飞。邵淳向他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我有个事一直不明白,既然买“瓦良格”是国家行为,就2000万美元,才一个多亿人民币,国家不是没有力量。为什么要弄成民间操作?
贺鹏飞说:这个事得有一个过程,国家拿钱是要经过方方面面的讨论研究。海军的报告已经报上去了,但是现在还没批下来。可是这个事不能等啊!不然机会就错过了。这是没办法的办法。将来海军那个报告肯定会批,这个船中国肯定要用。
邵淳问:你们这个“国家行为,民间操作”有没有相关的文件啊?要办这个事,我还是觉得,我手里拿着一份文件好一些。至少让我看看。
贺鹏飞说:这个是我们内部掌握的一个精神。文件是没有,但是大家都知道。对外不要讲。
邵淳明白了,之前徐增平所说的“文件属于国家机密,不能出示”,又是一个谎言。尽管徐增平说“有文件”的话是假的,但贺鹏飞证实了,这条船海军是肯定要的。
贺鹏飞说:这条船我上去好几次。这个船确实好,很多技术是我们没有的。我们20年之内恐怕也造不出来。把“瓦良格”买回来,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是中国海军的梦想。
贺鹏飞接着说:我们想搞航母,真正的作用不在东海,在南海。你以为南海那是海?南海下面都是油田啊!南海的油质比进口的油质好,每年的产量达3000万吨,约占我国进口石油的一半。现在眼睁睁地看着被外国公司把石油开采走了,我们海军官兵看了心里难受啊!
贺鹏飞最后说:这次是中华民族唯一的机会。因为以前不会有人卖给我们,以后也不会有了。这是最后的机会,如果错过,我连自己都不会原谅。
贺鹏飞当时很激动,甚至眼睛里闪着泪花。
邵淳被贺鹏飞一番话说得激情满怀,他郑重向贺鹏飞表态:贺副司令,你放心。买航母的钱,我负责解决,绝不会影响“瓦良格”启航。
贺鹏飞很受感动,郑重地站起来向邵淳敬了一个军礼:航母回来后,我为大家庆功!
贺鹏飞还送给邵淳一套海军迷彩服。
正是贺鹏飞的这次面谈,使邵淳坚定了买航母的决心,这才有了后来了“辽宁舰”。可惜,由于贺鹏飞英年早逝,没能亲眼看到在他策划之下买来的“瓦良格”,华丽变身“辽宁舰”的过程。不过在中国航母的历史上,会记下贺鹏飞的卓越功绩。
2017年7月12日于北京
投稿请寄:
dajunmao2015@163.com
本刊接受原创稿件,请勿一稿多投